问了三年的AR-HUD,来了
发布时间:2025-07-10 02:55 浏览量:1
终于,零跑要有AR-HUD了。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功能,也即将在全新C11上搭载上车。
用户总在问
我们其实一直都有在听
为什么说这次的AR-HUD功能是“千呼万唤”?
大概从2022年开始,每次新车发布、重大革新,总能看到类似的留言和问题:
“零跑啥时候上AR-HUD?”
“又发新车了,这车带HUD吗?”
用户的期待,很直接。
我们知道,这个功能,大家是真想要。
零跑没有在2022年上车HUD
是我们不想吗?
目前市场上主流HUD主要有两种:W-HUD和AR-HUD。W-HUD通过将图像直接投射到挡风玻璃上显示静态信息,基本只能展示车速、转向箭头等简单信息;而AR-HUD采用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车道线、前车尾部位置等虚拟信息叠加到实际道路场景中,安全性和体验感都大大提升。
其实早在2018年,C11还叫C-more的时候,概念草图中就已经融入了AR-HUD的构想,这个创意设计无疑是超前于时代的。
当行业中掀起一阵HUD风,用户一直问零跑何时有,我们也很着急:希望零居朋友们可以用上趁手的功能,增加用车的幸福感。但,当时的技术和市场,已经足够成熟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只有搭配了成熟的智驾、座舱和算法后,AR-HUD才能发挥充分的价值,否则将让消费者承担冗余的配置。我们也调研了行业内Tier1和Tier2供应商,可他们的整体水平都不是“零跑想要的效果”:成本高、研发周期长……哪怕是去年的W-HUD,配置上车也需要用户多付7、8000元,而AR-HUD甚至需要1.5万元……这些对用户来说都很不划算,也很不零跑。
怎么办?其实倒是不难。
AR-HUD功能的本质在于光学成像技术,国内这块产业是跟随手机行业和安防行业一起发展的。巧的是,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在创立零跑之前的安防行业的经验,也给零跑带来了深厚的光学设计和供应链能力,在垂直整合上具备充分优势。最终,朱总还是一拍桌子决定——自己干。
这桌子一拍,回音就响了7年。
“AR-HUD看着酷,真要做到酷而实用,那难点就多了。” 负责这个项目的工程师沈健健说,“比如,怎么让信息在各种光线、路况下都看得清?怎么和导航、驾驶辅助配合?怎么确保它稳定可靠,开很多年都不出问题? 这些都需要自己一点点啃下来。”
光是解决强光下的清晰度和杂散光问题,我们就试了不下几十种材料和光学设计。算法团队为了AR导航箭头能稳稳“钉”在路上,调试了无数个日夜。全新C11上配备的零跑第三代AR-HUD,用上了影院级别的DLP技术,基本代表目前车载投影的最高技术,即使用户佩戴雷朋、Oakley等主流品牌太阳镜时,AR导航信息依然清晰可见。
“我们不想交出一个半成品,让用户失望。”
自己动手
才算真的有了
这几年,零跑的工程师们一直“泡”在了AR-HUD里。从最核心的光学引擎设计,到图像生成芯片的驱动,再到和车机、智驾系统的深度打通,每一个环节,都坚持自己来。
“最难的还是资源问题”,沈工回忆道,“零跑的新车一台接一台,公司的资源也是往量产车上堆的。技术研发是一个漫长而寂寞的工作,但是我们一直相信,这是行业的必然趋势,是用户肯定用得上的功能,一定要坚持做,也要做得够好。”
这份坚持,最终有了结果。
零跑成了国内第一家真正靠自己,把AR-HUD从图纸变成量产硬件的新势力车企。
虽然,如果我们在2021年首批C11上就搭载零跑第一代AR-HUD功能,很有可能让零跑成为“首批搭载AR-HUD的中国车型”名号,但与时代和需求不匹配的功能,对消费者而言只是“美丽的负担”罢了。
全新C11 配备的零跑最新一代AR-HUD,很亮、很清晰,可以在雨雪、大雾等天气下使用;如果用户开了辅助驾驶功能,ACC、AEB、LKA等智能驾驶预警信息也能AR提示,辅助用户提高注意力。这背后,是无数个在实验室、在测试场、在电脑屏幕前熬过的日夜。
用户等了3年,我们埋头肝了7年。
这块60英寸的AR-HUD,承载了太多的期待和汗水。它不是一个追逐市场风口的新功能,是零跑全域自研厚积薄发的一个产物,在最合适的时机推出行业领先的技术,让用户以最小的代价体验到最好的产品。
我们相信,好的体验,值得等待。
十年,初心不变。即将于明天上市的全新C11,搭载了零跑自研AR-HUD,这就是我们交出的答卷,也是零跑所坚持的“科技普惠”价值观的,又一个切角。
希望车前玻璃上点亮AR-HUD的那一刻,它能清晰指明前路,也持续超越大家的期待,让卓越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