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滨州、临沂事件看山东:百姓营商的太阳何时升起
发布时间:2025-07-12 17:41 浏览量:1
最近,山东发生的两起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
一是滨州二手车欺诈事件中,胡雷朋友购买的二手车存在改装、里程数造假问题,维权时还遭车商围堵、羞辱;二是临沂兰山区 45 万天价罚单事件里,小餐馆老板因一段普通菜品视频,被市监局认定违法,拟罚 45 万,期间执法过程漏洞百出。
这些事件绝非孤例,它们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山东在营商环境与基础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先看滨州二手车欺诈事件,这本是一起典型的消费欺诈案例。消费者花费 15.9 万买的二手车,无法通过年审、无法过户,车商不仅未提前告知车辆问题,还在维权时态度嚣张。
这背后,是二手车市场监管的缺失。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里,相关部门本应定期对二手车行进行检查,督促其规范经营,对车辆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可现实是,车商能肆意欺诈消费者,说明监管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与宽松性。当消费者权益受损后,维权之路也困难重重,胡雷甚至被逼得在车行门口下跪,这反映出消费者在面对不良商家时,缺乏有效的维权途径与保障机制。
再谈临沂兰山区的 45 万天价罚单事件。小餐馆老板记录日常经营场景的视频,被认定违反《广告法》,处罚过程疑点重重。从法律适用上看,视频不符合广告定义却被强行认定;处罚理由前后变更,从违反《广告法》到涉嫌使用禁止食用动物;执法程序更是严重违法,未给当事人陈述申辩机会,还以 “拒绝配合调查” 为由从重处罚,可当事人实际上第一时间删除视频并配合调查。这一系列乱象,凸显出基层执法部门权力的任性与滥用,以及对法治精神的漠视。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山东近年来在营商环境方面虽有努力,但类似事件表明,仍存在不少顽疾。在一些基层部门,官僚主义作风时有抬头。部分公职人员过于注重权力,忽视服务职能,就像临沂天价罚单事件中,执法人员急于下处罚决定,而不是耐心调查、依法办事。这种作风不仅损害政府形象,更让企业和百姓对政府失去信任。
山东部分地区的基础管理还存在严重的碎片化问题。
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与沟通,导致监管出现空白或重叠。以滨州二手车市场为例,如果工商、交通、质检等部门能形成合力,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那么二手车商的欺诈行为将难以遁形。而在临沂事件中,若执法部门内部有完善的审核机制,也不至于出现如此荒谬的处罚决定。
山东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政策落实也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政府出台了许多惠企政策,旨在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发展,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因为各种原因打了折扣。一些基层部门对政策解读不到位,或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选择性执行政策。这让企业无法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打击了企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这些事件带来的影响是切实且深刻的。
在滨州二手车事件中,消费者的财产权益受损,维权过程身心俱疲。
而在临沂天价罚单事件里,小餐馆老板不仅面临经济损失,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店铺被迫停业数月,经营陷入困境。
这些事件让老百姓对市场交易缺乏安全感,对政府执法的公正性产生怀疑。
要改善山东的营商环境,解决基础管理问题,需要多管齐下。
首先,要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法律素养与业务能力,让他们真正理解并践行法治精神,依法依规办事。
其次,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基层执法部门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如建立公众举报平台、引入媒体监督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再者,强化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打破信息壁垒,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
最后,加大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能落到实处,让企业和老百姓切实受益。
山东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资源,本应在营商环境建设上走在前列。但目前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反思与整改,山东能真正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基础管理水平,让企业安心经营,让老百姓放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