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想用AR眼镜叩开空间计算大门,这事儿离不开中国供应链
发布时间:2024-09-27 00:53 浏览量:21
科技巨头涌向AR眼镜赛道的同时,谁能想到我国供应链却率先分享到了行业成长的红利。
01
科技巨头纷纷涌入AR眼镜市场
“五年前,我们向全世界宣布我们正在制造增强现实眼镜。我们认为人们不应该在一个触手可及的信息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做出选择。所以今天,我们正式亮相Orion,而我们相信这是有史以来最先进的一副AR眼镜。Orion架起了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桥梁,并把人放在中心。”
在刚刚结束的Meta Connect 2024发布会上,Meta的CEO扎克伯格展示名为Orion的AR眼镜原型产品,Orion是Meta首款“全功能”原型AR眼镜,使用一个腕带组件来接收用户的神经信号,让他们用大脑来控制Orion,这项技术源于该公司2019年收购CTRL-Labs。
经过五年的开发,Orion被描述为轻便,适合室内和户外使用。与虚拟现实头显不同,增强现实眼镜增强了现实世界,而不是将其隔绝,提供不受智能手机或头显显示屏限制的数字体验。
Orion能在体积和质量上更轻巧的原因在于,Meta把计算和显示的功能分开了。它有一个可塞在口袋里的计算模块。
Orion拥有迄今为止最小AR眼镜样式中的最大视野。这一视野的扩展使得Orion能够实现真正身临其境的使用场景,包括多任务窗口、大屏幕娱乐以及生命大小的人物全息图——这些数字内容能够与用户的实际视野无缝融合。
Meta称,Orion是“微型化的杰作”,其组件尺寸缩小到毫米级别。眼镜的透明镜片让佩戴者能够看到他人的眼睛和表情。Orion还内置了上下文AI,能够“感知和理解”佩戴者周围的世界,以“预判和主动满足”佩戴者的需求。Meta的AI可以根据冰箱里的食材生成食谱,或者在用户洗碗时拨打朋友的电话。
Orion的效果很惊艳,但它总归是实验室产品,成本也高得飞起。Meta表示,Orion虽然不会量产,但是他们未来会基于Orion继续开发,并在外形、显示质量和成本这些方面进行优化,最终目的是推出更适合普通消费者的产品。同时,在Orion上的研究也会分享到其他产品,比如Orion的空间感知算法也在Quest 3S上运行。
显然,一场端侧AI的变革已悄然到来。
02
端侧AI落地最佳场景之一
2024年已经进入第三季度,消费类电子产品赛道上,AR眼镜的崛起让不少人眼前一亮。
今年以来,AR眼镜市场呈现出了显著的增长和发展趋势。科技巨头如Meta、苹果、微软等都在这一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和资源,而国内手机厂商如华为、OPPO、小米等,以及新兴AR企业如Xreal、雷鸟创新、Rokid等也都在努力推出具有竞争力的AR眼镜产品,试图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相较于完善产业链或是卖硬件赚钱,AR眼镜能打动如此多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原因似乎只有一个——眼镜+多模态 AI 是作为个人 AI Agent 最好的形态之一!
众所周知,科技产业每一次迭代往往会以一款现象级产品的出现而开始,早在Meta Orion亮相以前,AR眼镜领域就出现了一款名为“Ray-Ban Meta”的现象级爆款。
“Ray-Ban Meta”是由 Meta 与知名眼镜品牌雷朋合作打造,外观与普通太阳镜相差无几,重量仅为 49 克,不到 Meta VR 产品重量的十分之一,在解决用户佩戴舒适度痛点的同时,也满足了室内外日常场景的摄像、语音及基础 AI 功能交互需求。
2021年9月,Meta与Ray-Ban联名的初代智能眼镜“Ray-Ban Stories”发布,截至2023年2月,仅售出了约 30 万副,月活仅2.7万,不到售出总量的 10%。2023 年9月,第二代联名产品 Ray-Ban Meta 发售。
集成Meta 的 Llama 模型的 Ray-Ban Meta 可以做到实时翻译、回答用户提问,摄像头及音频输入/出口,用户只需要说“Hey Meta”即可激活内置 AI助手进行互动。2023第四季度,Ray-Ban Meta 的销量就超过了一代眼镜全生命周期的出货量;据 The Verge 统计,截至2024年5月,Ray-BanMeta 智能眼镜的全球销量已突破 100 万台,预计 2024 年全年出货量有望超过150万副。
百万级的销售量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AR眼镜市场的变化,尤其是Meta背后的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的宣传,更让“Ray-Ban Meta”迅速在全球社交领域爆红。
在软件及生态方面,Ray-Ban Meta 产品支持自有应用(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以及第三方应用(AppleMusic、Amazonmusic、Calm、Spotify )。目前搭载的软件以社交应用与音乐应用为主,核心是第一视角视频拍摄、交互,以及随后在社交平台的无缝分享。
用户可以通过 Ray-Ban Meta 连接Facebook或 Instagram 开启直播,还能长按右侧镜腿的按钮,让设备读出评论,和直播间的观众互动。Ray-Ban Meta 还支持在 WhatsApp 和 Messenger 的视频通话中,分享实时视频,对方看到的画面,就是眼镜录制的第一视角。
在硬件配置和软件生态方面,Ray-BanMeta 已具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智能穿戴产品的基础能力,而多模态AI功能的导入,则是对端侧AI关键应用场景成功探索。
2024 年4月起,Ray-Ban Meta 的多模态 AI 功能已经全面向美国和加拿大用户开放,用户需要在 Meta View应用中开启这个功能。Meta AI 功能可以结合眼镜本身的摄像头,基于眼前所见的事物,通过大模型分析后进行问答,能实现文字翻译、通过语音指令查询实时信息、识别街道建筑等实用性较强的功能。
在实际使用中,Ray-BanMeta分别识别出了 Switch 游戏机、书籍、汉堡、JavaScript代码,并基于识别到的物体回答了相关的问题。在询问 MetaAI时,眼镜会将获得的信息以语音的形式反馈给用户,并将完整的对话内容存储在 Meta View 应用中,以便回顾。
当前来看,在智能眼镜设备的技术升级的的几大方向中,AI应用成熟以及发展速度可能会高于显示技术的进展,智能眼镜的价值也会因为 AI 的出现进一步被放大。眼镜+多模态 AI是作为个人 AAgent 最好的形态之一,智能眼镜正在逐渐成为重要的 AI硬件落地形式。
目前以 RayBan Meta 眼镜为代表的智能眼镜已搭载部分 AI 应用以及其他有效功能,其出货量超出预期或将预示着眼镜作为一种理想的硬件平台,有望推动端侧AI的广泛应用,从而扩大 AI应用场景并促进其实际落地。
03
量价优势带动产业链崛起
在AR眼镜崛起之前,众多科技企业在虚拟现实领域耕耘多年,不同的生态定位让各家在AR、MR、VR等路线选择时产生分歧,市场也统一将这类产品归类于XR赛道,而如今新一代AR眼镜用销量让人们看到市场的选择。
根据 IDC 数据,2023 年全球 AR/VR 设备出货量同比下降 8.3%至 810 万台。具体来看,2023 年 VR 设备出货量同比下降 10.7%至 760 万台,而 AR 设备同比增长 63.5%至 50 万台。2024年将成为复苏的一年,AR/VR头显的出货量预计将增长 46.4%,其中AR 头显的总出货量将达到 84.5 万台,比 2023 年增长 85.6%。
具体到中国市场,根据IDC 数据,2023 年中国 AR/VR 设备出货量 72.5 万台,同比下滑 39.8%,其中 VR 设备出货量 46.3 万台,同比下滑 57.9%;AR 设备出货量 26.2 万台,同比上涨 154.4%。在2023 年第四季度,AR 设备出货量就达 11.8万台,比VR设备还多出了 0.8万台,这也是 AR 设备出货量首次超越 VR 设备的一季,
细分到品类来看,VR及MR 眼镜因其重量较大,长时间佩戴可能会让用户感到不适,尤其是头部可能会感到压迫。因此,如果是在 XR 领域寻求更好的体验,长期来看,AR 眼镜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是更理想的选择。
当前,随着多模态 AI的快速发展,在 AI 赋能下的 AR 眼镜不仅能极大地提升交互能力,使其更加智能和人性化,还能拓展AR眼镜的应用场景,增强用户的沉浸感和满意度。
市场另一个声音是AR眼镜的崛起,同Meta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XR设备市场竞争激烈,Meta 占据大部分份额,引领行业发展。Meta 凭借 Quest 系列产品,曾一度占据超过 90%的市场份额,显然,Meta的任何一个决定,都会影响XR市场未来的走向。
成本因素是AR眼镜崛起的另一大推手。
由于去掉了近眼显示功能,进而不需要搭载成本高昂的光学模组和屏幕,以音频作为交互入口主导的 AI 眼镜在生产方面更加高效,产品形态更加接近传统眼镜,销售价格也更加亲民。
百万级销量见证AR眼镜崛起的同时,产业链成为AR眼镜红利第一波受益者。
根据 Wellsenn XR,RayBan Meta 综合硬件成本为164 美元,其中眼镜主板成本 88.5 美元,占比 53.96%;眼镜本体非主板部分成本约 38美元,占比 23.17%;充电盒成本 17.5美元,占比 10.67%。
综合硬件成本按供应链厂商划分,高通作为SOC、WFi/蓝牙芯片、电源管理芯片供应商,价值量约为58.9美元,占比35.91%;EssilorLuxottica作为镜框镜架、OEM/ODM供应商,价值量约为31美元,占比18.90%;佰维作为ROM+RAM供应商,价值量约为11美元,占比6.71%;舜宇作为摄像头模组供应商,价值量约为6美元,占比3.66%。
综合硬件成本按品类来看,芯片成本最高,约为85.6美元,占比52.20%;结构件成本约为19美元,占比11.59%OEM/ODM成本约为15美元,占比9.15%;摄像头成本约为9美元,占比5.49%。
显然,高通拿走AR眼镜产业链最大块蛋糕的同时,国产供应链同样成为市场红利的分享者。
相比海外厂商的AR眼镜,以华为Vision Glass为代表的国产AR眼镜就成为了我国供应链的狂欢平台。
将华为Vision Glass进行成本拆解后可以看到,整个国产化率已超过9成。
综合硬件成本按供应链厂商划分,视涯科技作为屏幕和OEM厂商,合计价值量为95美元,占比约53%;惠牛/水晶光电作为光学模组供应商,合计价值约为50美元,占比约28%(其中包含3M光学膜IQPS价值量约为10美元,占比约5.5%);龙讯作为信号转换芯片供应商价值量为6美元,占比约3.3%;歌尔股份作为音腔喇叭的供应商,价值量2美元,占比约1.1%,此外,国产芯片厂商艾为电子、微源半导体、润石科技均合计2.1美元价值量占比约为1%。
而在整个AR眼镜市场买国产供应链的占比并不小,当年随着国内品牌Pico(字节跳动)和大朋 VR(乐相科技)的崛起,Meta 的市场份额逐渐从超90%下降至 50%左右。国内品牌 Pico(字节跳动)、大朋 VR(乐相科技)崛起,在C端或 B端分别占有一席之地。
而如今在加速AR 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国内以大型企业(小米、联想、华为等)与初创公司(Xreal、雷鸟创新等)为主,在整机设计、代工组装、其他结构件的布局较多,而海外企业在显示、芯片等高价值环节具有更高竞争力。
目前生产的AR设备主要包含六种,分别为双目式、单目式、插入式、隐形眼镜式、静态全息显示器和车载 AR,覆盖导航、医疗、游戏、车辆驾驶等诸多应用场景。
AR应用生态的崛起进一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繁荣,芯片之外,以Micro OLED为代表的光学方案更成为中国企业重点布局的领域。
MicrO LED 因为其高亮度高清晰度适配于衍射光波导等新型主流方案,市场颇为看好其成功量产后 AR 设备中使用率将持续提升,而Micro LED 受制于巨量转移1全彩显示等技术尚没有大规模量产,中国企业在 Micro LED布局不落下风。
根据全球咨询机构 Research and Markets 报告《Global Micro-LED DisplayMarket-Outlook &Forecast 2023-2028》(2024),2022 年全球 micr0-LED 显示器市场规模为 4362 万美元,整体市场规模仍较小,预计 2023-2028 年将以 135.88%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8 年达到 75 亿美金。从创新主体来看,中国头部企业与国际龙头齐头并进,在专利申请量 Top15 企业中,中国企业已占一半以上,其中京东方、华兴、天马等头部面板厂商均积极布局。
而随着中国供应链在AR眼镜领域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再配以AI大模型企业在AR眼镜方案上的融合,未来生态话语权还真有争一争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