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镜大战一触即发,INMO先手布局细分市场抢占“粮仓”
发布时间:2024-12-31 17:47 浏览量:5
就像方便面公司做梦也没想到,打败自己的不是同行,而是外卖一样,翻译机可能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眼镜”行业的发展会影响到自己的市场份额。
这里说“眼镜”行业,可能并不太准确,更准确的是拥有眼镜形态和更丰富产品力的智能眼镜。
早在2016年,就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AR/VR未来已来,甚至有不少人将2016年定义为 AR/VR 元年。可8年转瞬即逝,期待中蓬勃发展的 AR/VR 产业并未在国内大面积铺开,依旧处于“小众”阶段,而海外做得好的也只是寥寥几家大厂,且大多聚焦在 VR 领域,如 Meta 的 VR 头显 Quest 和 Apple 的 Vision Pro,国内则是 PICO 和华为的产品相对破圈。
但令人惊喜的是,今年或许真的不太一样。随着 AI 语言大模型的爆发式发展,AR+AI 的结合成了新的关注点,让 AR 眼镜的实用性与玩法大增!智能眼镜类产品不再只是指望着 AR 行业的突破了。在海外,Meta 与雷朋合作的智能眼镜狠狠地出了一波圈。而在国内,被誉为 AR 四小龙的 INMO(影目)、雷鸟、Xreal 和 Rokid 纷纷推出旗下眼镜品类新品,此外还有一众传统硬件大厂也下场,想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这些似乎都在预示智能眼镜产业可能真的处在爆发之际了。
不过具体怎么做,产品往哪方面突破,如何与 AI 语言大模型有机结合都是需要思考的地方,每家厂商也有不同的做法。其中我个人觉得, INMO(影目)的路颇有看点,非常聪明,值得深思。
两大系列立标杆,覆盖细分领域
之所以我认为 INMO 的发展值得关注,是因为其对产品系列的梳理与定位非常巧妙。不同于很多厂商一开始就推大而全的 AR 眼镜。现在 INMO 的产品系列分为 INMO AIR 和 INMO GO 两大系列。前者就是大家认知中的 AR 眼镜,而且承载着 INMO 这家公司在技术方面的探索与展示。后者的定位是“翻译同传”,在我看来其实是 INMO 偷偷给自己建的“粮仓”,至少现阶段是 INMO 发展的基石之一。
为什么这样说?还是得回到行业的发展上来。关注 AR 行业发展的朋友肯定都清楚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AR 行业依旧不温不火。几个大的关键点无非就是产品形态的定义、产品续航与重量的平衡、具体功能的实现等等。而在当前环境下,大家已经普遍能接受眼镜就是 AR 的最好形态之一,而且在重量控制和玩法上也更加丰富,最重要的是,在实现丰富玩法的同时,终端售价也到了可被普通用户接受的地步。
作为国内行业头部之一的 INMO,自然需要一款产品来承载自身对 AI+AR 的理解、技术实力的展现和对行业的贡献,而这,就是 INMO AIR 系列。相比传统的 AR 眼镜,有了 AI 加持的 INMO AIR 系列的产品定义更加完整,功能丰富度和市场认可度都可圈可点,甚至称得上是“AR+AI”这类智能眼镜的标杆产品之一。
跟在行业内的朋友闲聊的时候得知,现在国内 AR 眼镜之所以爆发式发布,其实与上游厂商有很大的关系,譬如大家已经听得耳朵都起茧了的芯片,用得比较多的是展锐的方案,还有部分用的高通的方案。其中 INMO 属于跟展锐联调进度最快(不知道是不是之一)的厂商,对后续其他厂商用展锐的方案都有极大地指导意义。
而研发最需要的是什么,除了人才就是钱。就是这么现实。刚刚隔壁行业不就有现金流没了而闪崩的品牌么。可能 INMO 也深知这一点,于是就有了 INMO GO 系列作为自家的粮仓。当然这段纯属是我猜测,如果猜错了也欢迎在评论区指出正确答案。下一部分我就详细聊聊 INMO GO2 ,以及为什么我认为它是 INMO 的粮仓。
深挖产品真体验,兼具时尚单品
肯定有人在提到 AR 智能眼镜的时候就说不就是可以虚拟屏幕啊,看电影啊之类的吗?没错,这就是大众对于智能眼镜的认知,同时也是现阶段 AR 眼镜在努力做好体验的方向之一。但 INMO GO 系列不是。
谁说智能眼镜就只能用来娱乐了。换个思路,海阔天空!直接降维打击!
依旧是围绕“屏幕”来做文章。同样是看,为什么非要盯着“娱乐”不放呢,虽说娱乐确实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别忘了,只要找准了细分领域,并将体验做好,同样可以活得非常滋润。所以 INMO GO 系列的产品定义出来了——翻译同传。
仔细想想,INMO 切入的这个赛道确实有道理。
首先是需求层面。国家正大力鼓励“出海”,免不了跟外国人打交道,这就涉及到语言和翻译的问题。即便是普通人,现在出国旅游的也多,毕竟世界那么大,大家都想去看看。而且现在机票价格早已回落,到了普通人都可以承受的地步。
其次是行业层面。现在想要翻译,要么是请专业的翻译人员,如果是同传,那一场翻译下来可能就是几千到上万不等。如果是买个翻译机,也是小则几百,大则4、5000。你说用手机自带的翻译?也不是不行,就是商务场合这么做未免有些不那么合适。而且翻译机跟手机翻译都需要等待对方说完之后才能翻译完毕,并将翻译结果呈现出来。
既然如此,那 INMO 就不客气了,开始用 GO 系列来降维打击。
不得不说 INMO GO 系列的产品经理想得非常清楚——核心功能翻译做得好的同时,设计也必须出色,否则很难在跨行产品中做到一炮而红。
因此可以发现,INMO GO2 的颜值非常出众,甚至称得上是时尚单品。各方面细节都做得非常精致和颇具设计感,意味着即便去除翻译功能,单戴着也是非常适合的,这也为用户实际使用打下了优秀的基础。
不光好看,还要好戴,毕竟应该没什么人喜欢戴一会儿就觉得压鼻梁的眼镜。在这方面,INMO GO2 也考虑得很细致,在设计方面非常符合人体工学,实测长时间佩戴也没有不适感。
而在机身按键设计上 INMO GO2 也做得较为克制,除了必要的几个实体按键就没有任何多余的了,同时还采用了 Type C 作为充电口,普适性拉满。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 INMO GO2 能够在机身上做到克制,或许也与其配备的 INMO RING2 指环控制器有很大关系。这东西的存在极大地释放了 INMO GO2 的潜能,并且将 INMO GO2 操作方便的程度与隐秘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必须要点赞。如果未来 INMO RING2 能够进一步缩小体积就更好了,那样平时完全能够戴在手上,期待那一天能够早点到来。
回到 INMO GO2的功能,目前官方已开放了实时翻译与提词器功能。实测下来,实时翻译在体验层面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不仅翻译准确,而且给身边朋友试的时候都感觉很“神奇”。听着不懂的外语,眼睛却能看到实时翻译,而且还能方便的用指环进行操控,确实能做到替代翻译机。
除了翻译,提词器的功能也特别实用。想象一下,初出茅庐的青年在需要面对重要的商务谈判的时候,担心遗漏了重要信息点,但有了 INMO GO2 的存在,就能提前整理好并放在眼镜里,谈判的时候默默地查漏补缺,简直不要太合适。而这个功能对于需要拍视频出镜的 UP 主而言同样适用,这时就可以取代传统提词器了。
总结
从现有设计和能力来看,INMO GO2 在立项之初就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不论是使用层面还是功能层面都做得很全面,对于有需求的人群而言用起来会有很大的帮助,相信应该用起来也会特别顺手。随着官方逐渐OTA解锁更多能力,INMO GO2 的实用性也会持续增强。对了,近视人群也不用担心,INMO GO2 是支持定制近视镜片的,相当贴心。
总而言之,如果有翻译或者提词器的需求,那么 INMO GO2 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解决方案,好看、好用,最重要的是横向对比翻译机产品,性价比还挺高。真有类似需求的朋友建议实际体验下产品,应该不会失望。